一、项目背景
某大型散货码头主要承担煤炭、铁矿石等大宗散货的装卸与存储任务,码头内设有 8 个大型露天料场,单个料场面积约 5000 平方米,最大堆料高度达 15 米。此前,该码头采用人工巡检结合激光测距仪的方式进行料堆监测,存在诸多痛点:人工巡检效率低下,每人每天仅能完成 2 个料场的测量工作,且数据主观性强;激光测距仪易受粉尘、雨雪等恶劣天气影响,测量精度波动较大,误差最高达 10%;无法实时获取料堆的体积数据,导致库存管理滞后,时常出现装卸调度不合理、料堆坍塌风险预警不及时等问题。为解决上述问题,该码头决定引入 3D 雷达物位计搭建智能料堆监测系统。
二、设备选型与方案设计
(一)设备选型
综合考虑码头的恶劣环境、测量精度要求及安装条件,项目选用了六福测控的高精度 3D 雷达物位计。该设备具备以下核心优势:测量范围为 20M、40M、80M、120M,满足码头料堆高度测量需求;采用 80GHz 调频连续波技术,抗粉尘、抗雨雪能力强,在能见度低的环境下仍能稳定工作;支持以太网、4G 等多种数据传输方式,可实时将测量数据上传至后台管理系统;设备防护等级达 IP68,适应码头露天的复杂工况。
(二)方案设计
根据 8 个料场的布局,每个料场安装 4 台 3D 雷达物位计,分别部署在料场的四个角落,确保测量范围覆盖整个料场,避免监测盲区。设备通过支架固定在料场周边的立柱上,安装高度为 20 米,以获得最佳的测量视角。雷达物位计采集的料堆三维数据、高度数据、体积数据等,经工业交换机汇总后,传输至码头的中央控制系统。同时,系统搭载了料堆监测软件,可实现数据的实时展示、历史数据查询、体积自动计算、异常情况报警等功能,当料堆高度超过设定阈值或体积变化速率异常时,系统会通过声光报警提醒工作人员及时处理。
三、项目实施与调试
(一)安装施工
施工团队在设备安装前,对料场周边的立柱进行了承重检测和位置校准,确保安装基础牢固可靠。安装过程中,严格按照设备安装手册调整雷达物位计的角度,利用激光定位仪辅助校准,保证 4 台设备的测量范围无缝衔接。同时,做好设备的防水、防尘处理,在接线处加装密封套,避免海水、雨水侵蚀导致设备故障。
(二)系统调试
安装完成后,技术人员对系统进行了全面调试。首先,进行静态校准,在料场中堆放已知体积的散货,对比 3D 雷达物位计的测量数据与实际数据,调整设备参数,使体积测量误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。随后,进行动态测试,模拟散货装卸过程,观察设备对料堆高度和体积变化的响应速度,确保数据更新延迟不超过 1 秒。此外,还对报警功能进行了测试,人为设置超阈值场景,验证系统报警的及时性和准确性。经过为期一周的调试,系统各项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,正式投入使用。
四、应用效果与效益分析
(一)应用效果
测量精度显著提升:3D 雷达物位计有效克服了恶劣天气和粉尘环境的影响,测量误差稳定在 ±0.5% 以内,相比传统激光测距仪精度提升明显,为库存管理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撑。
监测效率大幅提高:实现了料堆数据的 24 小时实时监测,无需人工现场测量,8 个料场的监测工作仅需 1 名工作人员在中控室即可完成,工作效率提升了 80% 以上。
风险预警及时有效:通过系统的异常报警功能,成功避免了 3 次料堆超高坍塌风险,同时及时发现并处理了 2 起散货泄漏问题,保障了码头的安全生产。
调度管理更加科学:基于实时的料堆体积数据,码头调度人员能够合理安排装卸设备和运输车辆,减少了设备闲置和运输路线拥堵情况,提升了整体运营效率。
(二)效益分析
成本节约:减少了人工巡检的人力成本,每年可节省人工费用约 20 万元;降低了因测量误差导致的库存损耗和调度失误损失,每年间接节约成本约 50 万元。
效率提升:散货装卸的调度响应时间缩短了 30%,码头的货物吞吐量较之前提升了 15%,增强了码头的市场竞争力。
安全保障:通过精准的风险预警,降低了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概率,避免了因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,为码头的稳定运营提供了有力保障。
五、总结与展望
该 3D 雷达物位计在散货码头料堆监测中的应用,成功解决了传统监测方式精度低、效率差、风险预警滞后等问题,实现了料堆监测的智能化、精准化和高效化。项目的实施不仅提升了码头的运营管理水平,也为同类散货存储场所的料堆监测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。未来,该码头计划进一步拓展系统功能,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料堆形态的预测分析,提前预判料堆变化趋势,为码头的长期规划和运营决策提供更全面的支持。